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天天时快讯】钢铁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专家建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3-26 20:35:32

3月25日,“2023(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领导及专家表示,在“双碳”目标以及需求走弱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调控供给侧生产从而满足切实稳增长的新需求,需要继续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同时,持续关注下游行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新变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不断提升钢铁材料保障能力,确保行业供需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需求收缩之下钢铁行业再提产能调控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粗钢产量从2012年的7亿吨增长到近年来连续3年超过10亿吨,国内钢材市场占有率超过99%,在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9类钢材产品自给率达到100%。超低排放改造在钢铁行业得到广泛推行,中国钢企污染物排放指标国际领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累计化解粗钢产能超1.5亿吨,同时全面取缔“地条钢”。


(资料图片)

“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钢铁行业深入化解过剩产能,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钢铁行业要继续巩固”十三五“以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取缔‘地条钢’的成功经验,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 论坛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从产量规模、供给质量、绿色智造、产业结构等方面肯定了钢铁行业的发展成果,同时也指出了中国钢铁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资源、能源约束的持续趋紧,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艰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应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张海登进一步提出,接下来需要继承巩固钢铁去产能成功经验,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长效机制;持续关注下游行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新变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不断提升钢铁材料保障能力,确保行业供需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提醒,产能治理解决的是供给侧问题,但需求侧方面同样值得关注。

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钟绍良在对全球钢铁消费趋势新变化的分析中指出,受俄乌危机和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全球钢铁需求下降超过2.0%,预计2023年间微幅反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钢铁需求预测成果”也显示,2023年中国钢材需求量预计为9.1亿吨,同比下降1.1%。

“无论是世界形势还是中国形势的变化,各个行业有增有减,但是总体来说,因为对钢铁的需求中建筑行业占比相对比较大,所以预测明年总体的钢铁消费是同比小幅下降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在对2023年下游行业钢材的需求趋势预测时指出,房地产行业和钢材消费需求将难以回到2020年高峰值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需求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用钢大幅增长,风光电等新能源用钢需求持续增长,此外,传统需求升级,钢结构行业用钢需求保持高速增长,造船行业用钢再次进入上升周期。”范铁军说。

面对目前的行业发展情况,张海登将“全力促进行业平稳发展”列为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工作建议,“要切实把稳增长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掘内需市场潜力,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钢材消费升级。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做好生产要素协同和保供稳价,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骆铁军透露,钢协已经决定启动以“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为主要工作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全面加强上下游领域跨产业合作。同时,钢铁行业接下来要推进以住宅钢结构为主的推广应用,扩大高强钢、耐候钢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应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让更高性能的钢铁产品获得更广泛的使用。推广应用绿色低碳产品,适应下游绿色低碳消费升级步伐。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赋能钢铁落实“双碳”

低碳发展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时间要求愈发紧迫。去年12月,欧盟理事会宣布将从2023年10月试运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届时将向钢铁等重点行业进口商征收额外税收。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看来,碳关税的施行意味着“如果中国钢铁行业的碳足迹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产品有可能出不去,可以出口的产品却无利可图。这关乎中国钢铁行业的生存问题。” 因此,中国钢铁工业推进落实碳中和迫在眉睫。以再生钢铁原料制备高性能材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必然选择,应尽早布局。另外,从产品端分析,应深入研究残余元素赋存状态对材料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提出改善材料服役性能的残余元素调控新思路、新技术。

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看来,科技创新和应用是实现“双碳”的主动力。钢铁行业应尽快建立碳排放、碳足迹的统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应坚持节约优先,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对于各行业已有的一批先进技术,需推广应用产业化。对于一些尚在研发的前沿技术,要加大加快科技创新。

“绿色节能减排政策的引领下,中国钢铁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标准改造。” 范铁军在介绍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特征时指出,无论是产品还是装备,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中国的钢铁企业规模多,企业数量多,场景也非常的多,未来钢铁行业能够为智能制造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也是钢铁行业引领科技的一个新机遇。现在可以提到的5G、AI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都可以在中国的钢铁企业里边找到应用场景。

张海登表示,接下来要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全面普及高效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氢冶金、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攻关示范,实施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促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

此外,在推动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将钢铁行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也是重要举措之一,也将成为钢铁行业竞争的“新战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排放交易管理处副处长刘峰建议,中国钢铁行业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低成本绿色转型。应对行业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企业数据基础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评估,摸清、摸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在各个重点工序环节的排放情况。并且,加快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配额分配方案。钢铁企业自身也应不断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要高度重视自身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强化控排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充实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切实加强内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