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参观人民大会堂,被工作人员连人带轮椅抬进去;2009年坐火车旅游,列车员热情把他背下车却不慎扭伤了腰;2010年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规定新建公共建筑要建设无障碍设施,他得以独立坐轮椅出门;前不久,奉贤区残联为他家改建了无障碍厨房和卫生间,大大方便生活起居……亲历无障碍环境发展不同阶段,75岁的奉贤首位残疾人市级劳模王荣希感慨万千:《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下文简称“《条例》”)3月1日起施行,年初以来已推出“聋人在上海本地驾考”“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市新建建筑不久还将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一系列喜人成果的背后,是各级人大代表听取民意提出建议和议案、约6000名残疾人提交问卷、近9000条意见建议基本纳入《条例》的大调研之功。
无障碍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建设却非一蹴而就。依托全市各部门的深入调研,无障碍环境建设今年全面提速,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实践。
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背后的人民智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议案。为呼应代表团议案,上海于2022年将《条例》纳入地方性法规立法正式计划。
草案初稿从调整框架、设置条标到形成全文易稿19次。在不断的打磨中,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60万残疾人开展的需求调研成为重要参考。去年底,市残联在官微发布并广泛发动全市残疾人参与线上调研,各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残疾人代表也积极发声。短短一周内,涵盖无障碍设施、信息、服务等三个调研方向、107个调研子项并覆盖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年龄段的有效问卷回收5488份,相当于全市约1%残疾人参与其中,并最终据此形成需求侧清单。
5488份问卷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共提出8900余条问题和建议,经合并归纳三大类72条意见、建议,其中,“公交车、出租车均应改造无障碍设施,便于肢体残疾人乘坐轮椅出行”“手机APP很多功能进行人脸识别时要求‘眼球转动’,应确保视障人士可以操作”等60条被正式纳入《条例》,其余12条未能纳入的也被及时反馈给市司法局、市住建委等相关部门。
同时,相关部门还发起立法征询意见座谈会,征集专家意见64条;会同专业学术机构开展立法研究,参考其他地区立法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条文内容,推动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得到系统性解决。
5000户家庭无障碍改造首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近几年,杨浦、静安、普陀等区陆续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区级实事项目,广受好评。如何将好事进一步做好?市残联权益保障处处长王海东说,去年仅他个人参加的基层调研就有10余次,在社区和残疾人家庭实地走访中,目睹了无障碍改造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例如,静安区肢残人徐女士的家经过改造后,室内房门拓宽,加装坡道,便于轮椅进出;厨房操作台高度降低,让她可以坐在轮椅上洗菜烧饭;卫生间里的浴缸改为淋浴,再加上折叠凳、防滑扶手等改造,解决了独自洗澡如厕的安全问题。改造后,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升,“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了,这种感觉很好。”
响应群众呼声,“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今年首度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各基层残联正在进行残疾人需求排摸,相关部门也正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通过统一招募服务供应商、制定全市标准等,改善以往残疾人在调研中提出的改造周期长等问题。该平台上线后,预计将把改造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显著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聋人在沪驾考“开闸”已有20余人报名
2010年公安部111号令正式实施后,佩戴助听器的听力残疾人只要达到“两耳分别距音叉50厘米能辨别声源方向”的要求就可以考驾照。10余年来,数百名上海聋人已前往北京、苏州、南京等地考出驾照,更多聋人盼望就地参加驾考。在前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莫彬彬就此提出代表建议,市人大和公安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
去年底,上海市人大、市残联、市公安局、市道运局、市聋协以及嘉定区人大、区卫健委、区残联等单位历经10余次座谈、调研,倾听全市约300名有驾考需求聋人的心声,终于确定在嘉定率先进行试点。各部门工作人员及聋人代表前往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安亭驾校调研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时,率先体验的聋人都十分欣喜。
目前,报名学车的聋人已有20余人。上海应技大学特教班大三学生张圣易“说”,她的父母也是聋人,之前没条件学车,如今,自己能学车了,以后可以“孝顺父母,接送他们去医院看病开药,有机会还可以带家人自驾环游世界!”
新民晚报记者 孙云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