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淞江,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 江”。
2、《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的记载 。
(资料图片)
3、东晋咸和年间在吴淞江口修筑沪渎垒,故址在今青浦白鹤镇旧青浦西,成为军事重镇。
4、吴淞江水来自太湖,古代的太湖称震泽,太湖湖水通过松江、娄江(今浏河一线)和东江入海,便是所谓的“三江”。
5、《尚书·禹贡》里有一句话,“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6、 “三江”都曾是水量浩瀚的大江,尤以中支松江为最宽主流。
7、 多部史籍记载,松江很长时间内,宽处在10千米以上,江面宽阔,气势澎湃,有诗为证:“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
8、至唐朝中期,大诗人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出“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著名诗句。
9、 直至北宋,青浦县松江河段尚“面阔九里”,仍是太湖水泄入东海的主要通道。
10、唐宋时代的吴淞江浩浩荡荡向动奔流,绝非今天的苏州河可比,河口最宽处呈喇叭型,有20里宽阔,“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
11、西晋时期吴人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遂弃官归吴,他思念的菰莼与鲈鱼,正是吴淞江的特产,有“莼鲈之思”的典故 。
12、后世的宋词中屡次出现这个典故,辛弃疾词中也有“闻道莼鲈正美”。
13、 自宋末元初开始,由于战乱失管、泥沙淤积,水利选官失人、措施不当,加上地方官府纵容民众大肆围垦造田,使吴淞江江面日益缩小。
14、蒙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后,松江正式更名为吴淞江。
15、 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工部尚书夏元吉率众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引淀泖之水,自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的古南跄口入吴淞口。
16、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17、到1569年,海瑞主持吴淞江治理时,判断“黄浦夺淞”趋势无法逆转,遂确立“由黄浦入海”的方针,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8、长江入海口被称为吴淞口。
19、南宋咸淳《玉峰续志》卷九已记有吴淞江口一名。
20、明永乐二年(1404年)开浚范家浜,引黄浦江于今复兴岛附近合吴淞江,所以明代即说“吴淞江口,即为黄浦口子”。
21、吴淞口外本有吴淞外沙碍航,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左导堤及右顺坝导流冲沙,并防止长江泥沙灌入,吴淞外沙逐渐消失。
22、上海开埠后,来沪外国人曾溯河往上,发现可以乘船直抵苏州府城,于是英文标准译名便为“Suzhou Creek”。
23、1848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展拓英租界条约时,首度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后来上海市区的民众也逐渐称之为苏州河。
24、但苏州河北新泾开始的上游地区民众和教科书等官方仍称之为吴淞江。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